论自闭症儿童注意力强化行为的管理(附带案例)
武汉自闭症康复机构哪家好?《论自闭症儿童注意力强化行为的管理》——心之初教育(武汉新洲校区)个训部-ABA孤独症康复师黄老师
自闭症是一种由于大脑、神经以及基本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征。它导致儿童语言、游戏、认知、社交和适应等功能受损,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落后与同伴。在自闭症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能过多的关注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技能及学业技能,在日常家庭干预治疗中,往往就孩子在语言与学业方面会根据治疗师的建议巩固练习,而忽略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治疗,或是在问题行为的干预治疗中常常放弃或让步。然而,问题行为恰恰是自闭症儿童治疗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如何管理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行为的定义,有机体任何可观察可测量的内部或外部的行动。什么是问题行为?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定义,根据行为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测,问题行为它也一定是可观察、可测量、具体的行动。虽然问题行为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是有以下五点可供参考的标准:
(1)行为发生的频率过低/过度。
(2)行为是否对孩子及他人造成伤害。
(3)行为是否影响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4)行为是否影响孩子的学习。
(5)行为是否影响孩子的社交。
应用行为分析,是一门研究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的自然科学。应用行为分析的原理:前因-行为-后果,也称为A-B-C原理。前因是目标行为发生以前就已经发生或存在的事情,行为是有机体任何可观察可测量的内部或外部的行动,后果是紧随行为发生之后发生的刺激的改变。前因和后果共同决定了行为如何改变。如果在未来该行为发生的频次增多,该后果被称为强化物;反之如果该行为发生的频次减少,该后果被称为惩罚。
根据应用行为分析原理,将行为的功能分为四种:
(1)实物强化行为
为了得到有形的物体、活动,或做事的方式、规则、模式等而发生的行为。
(2)注意力强化行为
寻求注意的行为,往往发生在被忽视的前提背景下。
(3)逃避强化行为
要求去做事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做该事情无关的任何其它行为都有可能是逃避行为。
(4)自我刺激行为
不分场合、时间、人物,当孩子从事该行为时,自身的某种需求马上得到满足,自我刺激的增强物由自身提供。
基于以上基础理论,结合本人在自闭症孩子的实际干预治疗过程中发生的案例,针对注意力强化行为的管理,作出相关分析和管理策略。
案例1
人物:5岁的小男孩熠熠(化名)
焦点行为:每次下课时间喜欢在学校走廊兴奋地疯跑,边跑边回头看在身后紧追的妈妈。
结果:妈妈在后面紧追的同时喊不要跑,我会追到你的……
首先,根据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小男孩熠熠每次下课休息期间都会在走廊疯跑,该行为出现的频率过高,判断该行为属于问题行为,需要进行干预。其次,根据行为的功能分析原理,该男孩的问题行为属于注意力强化行为。前因背景是下课休息时间,孩子出现的行为是在学校走廊兴奋的疯跑,行为引起的后果是妈妈在后面紧追。
最后,针对该问题行为,从问题行为干预的阶段做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
(1)行为预防策略
1.给予孩子适当频率的注意力。
当孩子下课休息,妈妈可以拉着孩子的手,适当询问孩子的生理需要,可以跟孩子简单交流沟通或者做有身体接触的关怀。
2.适当肯定孩子好的行为。
当孩子某次下课休息,比较安静的跟随妈妈,或是自己安排适宜的活动,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其肯定,并辅助强化物,来增强孩子这种安静的适应的行为方式。
3.无法给予孩子注意力是时提前告知孩子。
当无法给予孩子注意力时,提前告诉孩子原因,让孩子安静的等待。
4.给孩子安排感兴趣的活动。
可以利用下课十分钟,带孩子在走廊边吃好吃的零食或饮品或跟孩子做他喜欢的活动。
孩子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大多数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可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忽视,不被关注,又加之自闭症的孩子限于表达能力不足,缺乏沟通交流技巧,只能通过一些不适当的问题行为来获取大人的关注。
(2)正面积极干预
1.给孩子简单明确的指令
孩子下课可以要求其上厕所、吃零食、坐椅子休息、找小朋友玩耍等。
2.辅助与增强结合
妈妈拉住制止孩子后,孩子很快就停下并安静下来时,妈妈要口头表扬并辅以孩子喜爱的零食等强化物。
3.不予任何形式的注意,采取消退策略。
当孩子正在兴奋的疯跑,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妈妈可以采取忽略的态度,不给予其任何注意(呵斥、教训、惊慌或说服等)。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多引导、鼓励、强化孩子的从事适应性行为,教授孩子通过适当的语言、手势、动作来获得大人的注意,提升孩子的社会交往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3)被动干预
当问题行为发生以后利用惩罚的原理(少用,慎用),可以给予孩子不好的感觉体验,如给他吃最讨厌的食物。剥夺孩子某项喜欢的活动,如不让其在走廊玩耍。给他安排不喜欢的活动,如面壁5分钟。
案例2
人物:6岁小男孩康康(化名)
焦点行为:集体课时,小男孩康康被其它小朋友碰了以下膝盖(不会引起疼痛感的轻触),小男孩边大声叫喊疼并假装哭起来,妈妈马上安抚。
该6岁男孩的行为同样是注意力强化行为,通过与孩子的长期接触,发现该男孩稍有不满亦或磕碰便会叫喊哭泣,妈妈也总是及时给予其身体安抚和过多的语言安慰。正是由于妈妈在日常生活不适当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在受挫或稍有不满时,便会情绪爆发,由此获得大人的关注和安抚。这个6岁男孩的问题行为同样需要妈妈在生活中采用消退的方法,对于孩子不严重的一些磕碰,故意为之的一些问题行为采用忽视,不予任何形式的关注。让孩子在行为发生后得不到其想要的强化,假以时日,男孩便觉得无趣,注意力强化行为便会慢慢隐退甚至消失。当孩子在遇到磕碰、不满,出现的问题行为有所消退的时候,或者孩子能够用比较适宜的方式处理问题时,家长和教导着可以利用奖励强化的方法,鼓励孩子更多的从事适应性行为和用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当家长或教导者在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我们要保持冷静,仔细观察,综合分析,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来帮助孩子避免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为孩子在接受干预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更顺利更有效的进行,在将来融入社会时,能够更适应,更灵活,更轻松地应对各种挑战!
本文引用文献:《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罗恩·列夫 约翰·麦克伊钦
《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郭延庆
以上由湖北省残联/武汉市残联特殊儿童定点康复训练机构-心之初教育(武汉新洲校区)个训部-ABA孤独症康复师:黄佳佳老师分享。
“心之初特殊教育学校”版权所有,仿冒必究!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出处。